這兩月,一直在讀紅書,感受那一段紅色的崢嶸歲月,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本《毛澤東與蔣介石》。
1975年的清明午夜,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因心臟病在臺北溘然長逝。據說主席的警衛員從收音機里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起床后便告訴了毛主席。出乎大家的意料,毛主席聽后并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不論史書如何評價蔣介石,我們必須承認蔣介石是20世紀中國政壇一位影響深遠的人,是毛澤東一生的對手。
如美國總統尼克松所言:“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個人的歷史:一個人是毛澤東,一個人是周恩來,還有一個是蔣介石?!?而本書的作者葉永烈正是選擇了這么一個特殊的視角,透過國共兩黨的領袖蔣介石和毛澤東以及周恩來的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邊談邊打,邊打邊談,把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風云濃縮于本書之中。他運用比較政治學的手法,對毛澤東與蔣介石都以平視的角度看待,不斷將他們的思想、功過進行比較。從他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識,到七十年代他們相繼去世。
誠然,毛澤東和蔣介石有著相似之處,卻走著不同的人生之路。由于他們各自的生長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以至于他們面對而后環境作出的反應不同、方式有別,實現最高統治和決策的模式和性質也有所區別。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兩黨在中國社會各階級中所代表的利益和在中國當時主要社會矛盾沖突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他們有著相似的出生,都經過了從各自黨內的較低地位到最高領袖位置的轉變,立船頭掌舵領航幾十年,都是時代的弄潮兒,但是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本書精妙地勾畫了兩人的膽識、謀略和內心世界,再現了他們既是政敵、對手又有過合作的微妙關系。
但記憶最深的還是1949年5月16日,毛澤東曾發出命令:“在占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泵珴蓶|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間隙,還想著去保護蔣介石的故居,這既是對自己對手的一種尊重,更顯示出作為一代偉人的氣度。
對手是一座山,他會讓你變得更完美。
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國時代“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不知道蔣介石會不會在想起周瑜臨終前的悲嘆時突然閃過自己的憾恨?我是由衷欽佩毛主席的,按照他“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性格,讓自己最大的對手偏安于臺灣一隅不能徹底消滅,他也是有遺憾的,但他能把自己和對手放在天平的兩端,互相平衡生命的價值,而不讓自身的價值失去憑證,足以證明他“虎者,豪邁也”的廣闊胸襟。
很喜歡這樣的形容,說對手,讓我們“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地苦苦追尋,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中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敬重毛主席,尊重對手,感謝對手。